減肥瘦身館
助力健康減肥

負熱量食物真的能減肥?

負熱量食物真的能減肥?目前的研究證明,負熱量食物根本不存在,即便是存在,目前也還沒有發現。那些被標榜為負熱量食物,如芹菜柑橘,咀嚼它們消耗的熱量相對于它們提供的熱量是微不足道的。
什么是“負熱量食物”?
“負熱量食物”(Negative Calorie Foods)大約在十幾年前就已出現,而現在,在網路上早已呈滿天飛之勢。根據其介紹,所謂的“負熱量食物”并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消化時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能提供能量的食物。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們提供的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不過,除了提供能量之外,人們在進食過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吃100克某種食物,它能提供80大卡能量,消化這種食物卻需要100大卡能量,那么,綜合一下,該食物所產生的能量效應就是-20,即所謂的“負熱量食物”。這是“負熱量食物”的理論基礎,基于這個理論,很多商家開發出了可以幫助減肥的“負熱量食物”——吃進去后,不會增加能量儲存,反而能增加能量消耗。
這個說法看上去無懈可擊,也非常吸引人。吃進去食物,還要增加能量消耗,真是一舉兩得,減肥人士更是hold不住了:邊吃還能邊減肥的確是個好差事。不過,真的存在“負熱量食物”嗎?
“負熱量食物”可能不存在。或存在,但目前是沒有發現。
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的確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我們的一舉一動,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吃飯也不例外。在攝食過程中,除了咀嚼、吞咽等動作消耗的熱量外,對食物中的營養素進行消化吸收及代謝轉化,也需要額外消耗能量。在營養學里,通常把這種因為攝食而引起的額外消耗稱為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
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營養素,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體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須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比如,我們吃一個漢堡,要先用牙齒咀嚼成較細的形狀進入食道,進而進入消化系統,在消化系統里會有各種酶將這些細小的食物顆粒進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將淀粉分解成單糖、將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再完成消化吸收等過程。這些過程所引起的額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熱效應,又稱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special dynamic action, SDA),或者膳食生熱作用(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
細心的人會發現,吃完飯后會有發熱的感覺,這正是食物熱效應的外在表現:食物熱效應通常表現為機體散熱的增加,一般在人們進食一個小時候左右產生,大約3個小時后達到最高峰。
既然食物消化的確要損耗能量,那會不會存在食物熱效應大于它本身的能量的情況呢?如果繼續檢索,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任何關于“負熱量食物”的學術文章,“負熱量食物”的說法更多的只是出現在各大網路論壇、商業網站或者部落格上,只有一本正式出版的書提到過“負熱量食物”,但由于作者是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該書的觀點也受到人們的很多質疑和批評。
根據“負熱量食物”的定義,要判定一種食物是不是負熱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熱效應究竟有多大。其實,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熱效應也有一些差異。在三大供能物質中,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最大,相當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效應為5%-6%,脂肪的食物熱效應最低,為4%-5%;對于一般混合食物來說,食物熱效應大約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說,每吃2000kcal能量食物,大約需要消耗200kcal能量來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熱效應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錯30%,“負熱量食物”也不可能真的存在。至少,目前是沒有發現。
編輯提示:
你可能聽說過一些食品,因為他們很難消化,就可能讓你減肥。這幾年來,一些食品被標注為負熱量食品而受到廣大減肥愛好者的青睞,例如蘋果、柑橘類水果,以及芹菜等等。問題是這并不是真的。這些食物在身體里消化時所耗掉的卡路里比起這些食物自己所攜帶的卡路里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大口咀嚼芹菜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很費力的動作,但這對卡路里燃燒來說就好比在草原上劃出一根小火柴般無用。